![]()
新能源车行业的智能化竞争愈发激烈,自动驾驶更是成为各大车企科技比拼的焦点。日前,广汽埃安宣布:将在全球范围内,首发应用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,并搭载在旗下SUV车型AION LX上。广汽埃安方面认为,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量产搭载,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加高阶的自动驾驶体验,也必将促使整个行业自动驾驶的加速迭代。记者获悉,未来,广汽埃安还在规划应用更领先的Flash和FMCW(1550nm)激光雷达技术,进一步提升ADiGO 自动驾驶体验。
激光雷达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为什么要用激光雷达?众所周知,实现自动驾驶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:“我在哪?我要去哪?我该如何去?”而这套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体系可简单概括为“感知、决策、执行”。在自动驾驶最重要的第一步——感知层面,目前分为“两大门派”:纯视觉派和雷达派。 两者主要区别就是收集路况数据的传感器不一样,纯视觉派的唯一“眼睛”是摄像头。而雷达派选择把激光雷达当作主要“眼睛”之一,再配合摄像头,综合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和视觉细节。如在碎石路上,前车蹦起一块小石子弹向后车,雷达可以实时判断小石子飞行速度和位置。 同时,激光雷达不受光照影响,即使在漆黑的夜里也能保持精准探知。而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的出现则更让人惊喜,它可以构造出三维立体图像,完美解决视线逆光、凹凸路面、锥桶或小球等极端场景,还有不规则物体的识别难题,大幅降低自动驾驶接管率的同时,全面提升安全性。 事实上,激光问世后的第二年,即1961年,科学家就提出了激光雷达的设想,只是由于成本高昂而迟迟没有普及民用。近年来,随着激光雷达技术飞速发展,成本逐步降低,才开始被汽车厂商发掘。
性能更优,成本下降三分之二 目前已有车企开始尝试应用激光雷达,但均未实现量产,究其原因或与采用的第一代机械式激光雷达技术不成熟有关。 第一代激光雷达多为一维扫描架构,刷新帧率和分辨率固定不可变,但不同的自动驾驶场景往往对刷新帧率和分辨率有着不同的需求。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具有智能可变焦功能,0.2°-0.05°智能调控分辨率(主流第一代固定0.2°),相比第一代激光雷达可以看得更远、看得更清。 比如,在高速行驶过程中,可重点关注目标区域,将目标区域分辨率由0.2°动态提升至0.1°(甚至更高),意味着车辆的识别距离由120-150米提升到180-200米,对静态小型障碍物的检测距离由85米提升到160米,对于驾驶时速120km/h行驶的智能驾驶车辆而言,这是从安全制动距离到舒适制动/变道距离的质变。 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刷新帧率可变,10-30Hz智能变频刷新帧率(主流第一代固定在10Hz),拥有比第一代快三倍的响应速度,可以实现毫秒级应变。 在城区左转场景中,可将刷新帧率由10Hz提升至20Hz(或者更高),假如对向行驶速度30km/h(那么差速则60 km/h),10Hz帧率下相邻帧两车辆位移约2m,而20Hz帧率下约为1m,这意味着智能驾驶车辆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安全左转的空档,减少不必要的原地等待,安全地完成左转,提高智能驾驶体验。 除了优异的性能外,在体积和成本方面也具有绝对的优势。第二代智能可变焦激光雷达,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的激光雷达(45x110x108mm),相对于大个头的第一代激光雷达,可无感融入车身,让颜值不留死角。此外,成本相对于第一代也下降了三分之二。 (文章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版权声明: 《激光世界》网站的一切内容及解释权皆归《激光世界》杂志社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 《激光世界》杂志社。 |
![]() |
友情链接 |